“30年前50吨的木质渔船就已经很了不起,哪会想到现在有500吨的钢制渔船。”王书茂说,改革开放40年,渔业发展超乎渔民假想。随着国家更重视南海渔业,潭门不再是小渔船拥挤停靠的破旧渔港,而是停满了大吨位渔船的古代化中心渔港。在渔船上也不再只有罗盘和地图,而是各种提高电子设备,如今渔民出海更保险,海上生活品德更好。
中新社海南潭门1月13日电 题:大陆维权“士兵”王书茂:终生守护祖宗海
“出远海缺吃少穿,曾只靠一个罗盘辨别方向,为了维权有共事受伤甚至就义……”回想起潭门海上民兵连33年的往事,王书茂感慨万千。
中新社记者 王子谦
“潭门民兵连是我一手组建的,不管风风雨雨都要承担起副连长的职责,为南海贡献一辈子。”王书茂如是说。(完)
1985年潭门海上民兵连建立,王书茂即成为首批民兵。作为副连长,33年来他先后组织民兵抗击台风120多次,接济渔民600多人,此外还踊跃投身南海维权,实行岛礁建设、驱离非法入境本国船只等重大责任。
“每次出海前他都会上船检查机械装备,反复嘱咐咱们留心安全。”将于下月出海的“琼琼海渔82888船”船长符永畅说,王书茂一句“一路保险”,是让渔民觉得最踏实的祝贺。
王书茂是地地道道的潭门渔民,从18岁开始就出海打渔。“那时候开一艘20吨的划子,在风里浪里讨生活。”王书茂说,潭门渔民每年有一多半的时间在南海上度过,这是他们的祖宗海。
王书茂告诉记者,作为海上民兵连的领导,他有义务带领民兵维护海洋权力;作为致富带头人,他有任务率领渔民致富奔小康;当初作为“改革先锋”,他更要带动大家耕好南海祖宗海,守好祖国南大门。
1985年,当29岁的海南潭门渔民王书茂第一次以“海上民兵”的身份驶向浩瀚南海,他破志做好一件事:守护祖宗海。
王书茂说,潭门海上民兵连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,就是为守护好祖宗传下的“义务田”。现在国度强盛,渔民能更释怀地出海打渔跟捍卫海岛。
海南潭门港是海南岛距离西、南、中沙最近的渔港之一,这里的渔民赴南海捕捞已有千年历史。走进潭门中心渔港,大吨位渔船相邻停泊,码头上游客往来始终,一派繁忙景象。
当前传统渔业面临转型,王书茂又引导渔民在近海发展观光、垂钓等休闲渔业名目。潭门已逐渐发展成存在赫然大陆特色的风情小镇,渔民的致富路也越走越宽。王书茂说:“当初潭门人都在念叨生涯的‘多少个多’,高楼多、小汽车多、游客多、收入多、人的精神面貌变革多……”
在2018年12月18日召开的庆祝改造开放40周年大会上,海南省琼海市潭门海上民兵连副连长王书茂被授予“改革先锋”名称,他是海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。
从1985年到2019年,王书茂保护着中国的海洋权利,也见证了渔业的突飞猛进。
时光荏苒,王书茂在海上民兵连工作了33个年纪。诚然已过花甲,但他仍然身体健硕,声如洪钟,仍然为南海维权跟保障渔民生产尽心竭力。
自古行船半条命,海上维权更是充满艰难。“民兵连成破时条件非常艰巨,咱们都肩负着国家的重托。”王书茂回忆,“有一次从南沙返航时,台风打坏了20吨的小船。两个共事捐躯,我的骨头也被打断,就这样在海上漂了七八天,没货色吃只靠一点点淡水坚持生命。”